业内人士教你如何躲开诈骗陷阱
在担心电信诈骗、网络支付安全情况下,客户资金安全如何保障成为银行业内及客户关注的焦点,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安全防范知识是市民最希望在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中了解清楚的。如何避开隐藏的“陷阱”?广州日报记者采访多家银行权威人士,为读者支招。案一:点击“银行”短信链接钱被转走
今年4月,禅城多位市民收到了假冒银行发布的诈骗短信。有女事主点开短信链接的激活账户网址,一次就被骗走了6万元。 据禅城警方介绍,4月29日,吴女士收到一条“银行短信”,显示其该银行的电子密码器因停用要重新激活,信息中还有网址链接,“银行”要求吴女士点击进去操作。“来电显示的号码就是银行的号码,所以我没有多想。”吴女士事后回忆说,在点击该网址后,她按提示输入了银行卡号和登录密码,然后又在弹出窗口内输入了电子密码器的验证密码。稍后,吴女士接到一条验证密码短信。将此密码输入到电子密码器后,吴女士再次收到短信提示,显示她卡内的6万元被分三次转走,她才意识到已经上当受骗。 据禅城警方披露称,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类似的短信诈骗警情,受骗事主分别接到“银行”发来的短信,只要点击短信的链接操作就中招。 禅城警方表示,短信是不法分子使用伪基站群发的,通过伪装银行号码,发送各类吸引点击短信内链接的内容,链接地址伪造成银行的操作程序,专门套取银行卡及密码信息,还有可能在智能手机中趁机植入木马程序,来偷取通讯录、支付宝、银行卡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支招:小心激活账户、积分兑换、申请信用额度短信
银行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不法分子发布的短信以冒充银行为主,形式相对单一,暂有激活功能、积分兑换和申请信用额度等形式,因此要提防伪基站发布的短信诈骗,以银行名义,要求打开陌生链接时,要提高警惕。 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建议市民智能手机用户安装和及时更新防护软件,部分防护软件有防钓鱼网站和诈骗信息功能,并可以有效阻止木马程序侵入。同时市民要多方核实短信真伪,慎重点击不熟悉的链接,可通过拨打客户专员电话、前台咨询和网络查询辩证来确定链接的真实性。 遇到涉及重要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输入,市民要多留心眼,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联系银行通过中止交易、冻结和更改密码的形式保障资金安全,以防进一步损失资金,同时第一时间报警,协助警方侦查。案二:不法分子蹲点银行 专捡废单实施诈骗
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填写错误的废单,不少市民会搓成纸球后丢掉,而此前也曾出现过有不法分子专门蹲在银行里捡这些纸球,废单一旦到了他们手里,就会变成实施诈骗的工具。 去年1月10日,犯罪嫌疑人陈某甲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南海区大沥镇盐步的谌先生,谎称银行系统故障,要求谌先生查询账户。由于陈某甲能够准确说出谌先生的账号等详细信息,谌先生对其深信不疑。谌先生后告知由其妻刘女士查询,陈某甲遂致电刘女士要求其将款项转至“银行安全账户”上。刘女士于是转账5000元至陈某甲提供的账户,陈某甲提取款项后即关机。 在被警方抓获后,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们掌握受害人取款情况的“法宝”,正是事主随处丢弃的废单。具体来说,他们每天都会在银行里面蹲点,看到有些来银行办理业务的人把一些填写错误的开户单、转账单等单据扔到垃圾桶。等事主走后,他们就会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把废单捡走。然后等到银行快关门时,他们就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根据废单上留下的手机号码给事主打电话,谎称银行系统出现故障,要求事主来银行修改,并要求其将卡上资金转到所谓的“银行安全账户”,而不少市民因此上当受骗。支招:敏感信息材料要妥善保管不要随意丢弃
对此,银行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废单上填写了被害人的姓名等多项重要个人信息,故不法分子在行骗之时能准确说出这些信息,致使被害人放松警惕。 因此市民前往银行办理业务时,对记载敏感信息的资料要妥善保管,不要随意丢放。同时为避免信息资料外露或被人挪作他用,务必养成不随手丢弃废单的习惯,在离开柜台时将其带走并做销毁处理。 从事金融行业的业内人士支招,市民平时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填错单也不要信手丢弃,应该将个人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用墨笔涂抹掉,或者彻底撕碎后再进行丢弃。对于交由客户的客户联底单,市民也最好保留起来,一方面,这是个人办理了业务的凭证,另一方面也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案三:假借“调额” 信用卡“被消费”
家住南海的王女士日前她接到“020955××”的电话,对方自称××银行的客服人员,而这个955××号码乍一看也像银行的。 “客服人员”称可将其信用卡额度提高至10万元,王女士正好觉得额度不够用,便马上同意了。于是她按该“客服人员”的指引提供了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安全码等信息,对方称最后一步是验证手机动态验证码,王女士按对方提示进行操作,一分钟后,她收到了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您的信用卡消费了2900元”。王女士觉得不对,马上回拨了955××的银行电话询问,而银行称并没有给她打过电话,王女士方知被骗。支招:不要泄露交易动态码
类似王女士的案件近年呈现增多趋势。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将电话号码“伪装”成各银行的客服电话,利用了持卡人希望提升额度的需求,让持卡人放松戒备上当受骗。 由于此类案件不同于卡片被克隆导致的盗刷案件,交易过程中受害人被诱导提供了交易必须的各种信息通过银行的安全验证,银行便默认为持卡人本人交易,无法做出有效的识别和拦截。 据银行专业人士介绍,信用卡动态验证码是授权网络快捷支付的重要凭据,而卡片背面三位数的卡片安全码(CVV2)码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密码。因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动态验证码和卡片安全码。 银行专业人士还提醒,银行不会外呼客户要求客户提供私密信息,持卡人如接到电话或短信要求提供卡片信息、个人身份信息、验证码等私密信息时,可以通过回拨信用卡背面银行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不要轻信区号+955××或陌生号码来电。案四:购“理财产品”却遭遇“飞单”
去年,顺德一商业银行的多名客户,在该银行网点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包括多款所谓的理财产品,但最终发现被该理财经理所骗,多名投资者初步统计损失共计5000万元。 浙江籍的陈先生在顺德龙江开有一五金厂,陈先生和某银行有业务往来,认识了里面一位蔡姓客户经理。去年6月,这位蔡经理向他推荐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声称投入100万元以下,有9%的回报率;投入100万元以上,则有11%的回报率。见如此高额回报,陈先生便投入100万元购买该理财产品,随后又和亲戚、朋友一起几次追加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至去年年底,最先购入的理财产品半年期限已到,陈先生如愿拿到9%的利息,共计几十万元。但到了7月份,蔡经理却突然称,理财产品出了问题,建议他们去报警。这时候陈先生才发现自己所购理财产品并非该银行所有,是银行个别员工私自销售。 该银行称,通过自查发现,支行下辖龙江、乐从支行3名员工受高额销售佣金诱惑,违反监管及该行制度规定,私下向客户推销非该银行代销的基金类产品。员工的行为既不是职务行为,也不能构成代理,属于员工违规私售行为(俗称“飞单”)。支招:留意合同公章是否为银行业务章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警惕超高的收益产品外,客户应该看合同上是否为银行业务章。“属于银行发行产品协议书加盖该行销售网点业务章,而"飞单"产品盖的则是其他公司及其印章。”客户需要留意该产品相关资讯有否银行名字,以及投资管理人是否银行?假若是“飞单”产品,其投资管理人多为某某投资公司、某某基金管理公司。 除此之外,银行产品多投向同业存款、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而“飞单”产品则多投资实体项目、股票甚至海外市场。"飞单"产品多采用线下销售、手工出单方式。”业内人士提醒。 最后,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资金仅为冻结,账户资金于产品成立日才划出,而“飞单”产品资金为即时划出,须由投资者自行将资金划转至银行理财资金账户以外的其他个人或公司的账户。
暂无评论